法国画家安·路易·吉罗代·特里奥松油画作品《皮格马利翁与加拉蒂亚》
发布日期:2015-04-21 浏览次数:12389 关键词:
法国画家安·路易·吉罗代·特里奥松油画作品《皮格马利翁与加拉蒂亚》欣赏
作者:安·路易·吉罗代·特里奥松
年份:1809年
材质:布面油画
尺寸:200×120cm
馆藏处:巴黎卢浮宫
安·路易·吉罗代·特里奥松(Anne
Louis Girodet Trioson
1767-1824),法国画家。1767年1月29日生于蒙塔日,1824年12月9日卒于巴黎。作为大卫的自得门生,他是跨世纪的新古典主义画家,大卫被流放后他成为新古典主义的领袖。
他也是大画家达维特的高足之一。他比格罗大4岁,但与格罗同于1793年入达维特的画室。其时老师已结束他的革命流动,开始再度转向古代艺术的研究,并完成了巨作《抢劫萨宾妇女》。吉罗代本人虽受到老师那种严格的古典画风的教诲,然而当他开始独立的艺术流动时,法国艺术的浪漫主义运动已经掀起了第一个热潮。吉罗代和他的师弟格罗一样,成为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前驱者。假如说吉罗代对于老师的遗风有所背叛的话,那也仅仅是背离了某些古典画法的形式规范,从艺术表现的实质看,他和格罗一样,并未跳出过老师的樊篱。1789年,正值法国大革命时期,吉罗代以一幅《被弟兄们辨认出来的约瑟》为题的圣经题材油画获得了罗马奖。这幅画明白宣告了他对老师达维特所谨守的艺术规范的忠诚。不久,油画《熟睡的恩底弥翁》(1792年)问世,才显示出一点个人的特色。显然,他在思惟上开始接受新思潮的冲刷了。这里融汇着某种新的感情因素,这种感情因素与文学家维孔特·德·夏多布里昂那种忧郁的浪漫主义气质十分接近。1806年,他的一幅《洪水》画得其实太美,太理想化了,圣经故事被糅进古典主义的美的境界,因而画上所展现的一切也更加显得不切实际。此画当时在沙龙露面时,得到的赞美声浪几乎与老师的那幅《抢劫萨宾妇女》一样高,形成共振现象,这使他又一次获胜得奖。
这幅画描绘了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爱情故事。说的是:古希腊有一位技艺超群的雕刻师,名叫比马龙(Pygmalion)他用一支雪白如玉的象牙,雕刻出一位美如天仙的女郎加拉蒂亚(Galatea),比马龙深深的爱上了她,昼夜祈求神将雕像变成真正的女郎,和他成为终生的伴侣.最后终于精诚所至,神被比马龙的痴情所打动,于是将雕像变成女郎,比马龙和加拉蒂亚终成眷属。比马龙与加拉蒂亚的故事,后来成为心理学上广为研究与讨论的主题:比马龙效应(Pygmalion
Effect)所谓比马龙效应,就是期望的应验;当我们对自己有所期望时,这个期望总有一天会实现,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应验预言”。大芬村油画网整理编辑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