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极油画作品月光下的船
发布日期:2023-09-01 浏览次数:873 关键词:
《月光之船》是赵无极1952年的代表作,站在东西方技法与美学的交汇处,描绘月光洒下的雄伟山水中的帆影,描绘出一幅幅波澜壮阔、如梦似幻的意境。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有诗云:“天上滚云遇朝霞;星河开始移动,千帆起舞。”
赵无极(赵无极,1920 - 2013)
无题(Bateaux au claire de la lune)(无题(月光下的船),
署名中文并署名“ZAO”(右下)
布面油画,
105 x 120 厘米。 (41 3⁄8 x 47 1⁄4 英寸)
1952 年绘制
20世纪50年代初,赵无极远赴欧洲,将各种场景的印象反映在画布上,以著名建筑的渲染创作出经典作品。1951年至1953年间,记录显示这一时期的此类大型作品不超过五件。《月光之船》曾在美国五大现代艺术博物馆之一的沃克艺术中心举办的“1959年巴黎学院:国际艺术家”展览中展出,赵无极是其中仅有的八位入选的艺术家之一。展览。《小船》是其中展出的十件赵无极作品之一;其他包括他的《无题》(《黄金之城》)。
Bateaux au claire de lune 的中心洒满浓浓的色彩,衬托出船帆的锐利细线,这些线条融合在一起,碰撞出富有诗意的运动和喧嚣。画面的前景笼罩着一层薄雾,如一抹墨色,细密的黑色线条勾勒出多层次的风景。观者的目光越过前景的河岸,越过河流,扫过对岸的建筑,抬头欣赏夜空中的圆月。赵无极自幼就欣赏宋代的山水画;赵无极致力为整个山水注入一种宁静、诗意的感觉,将中国传统的诗意想象转化并具体化。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赵无极如何以细腻的笔法和精美精致的技法运用色彩的层次,将画中的不同元素编织在一起,并将观者的视觉感知推向极致:在船只附近扩散的鲜红色涂抹,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界限似乎已经消失了。远岸的建筑物似乎漂浮在远处,而船体的形状可能是锚定或漂浮在港口中。当纯色调以反映水墨画特征的方式合并或扩展时,颜色流畅地流动。大面积的干刷颜料与其他区域的颜色混合,而每种颜色都显示出色调和颜色层次的变化。这些颜色效果表明了墨水在纸上的扩散和渗透行为,强度或湿度和干燥度的相关变化;所有这些效果产生了我们在这幅画的世界中发现的幻觉和现实的混合体。青铜黄色、墨蓝色和亮红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这种层次丰富且有趣的构图。当夜幕笼罩着夕阳时,白天和黑夜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一场宏大而浪漫的色彩交响乐。
多米尼克·德维尔潘准确地描述了赵无极独特的表现风格:“赵无极所画的风景充满了对自然的整体观念。没有明确的国籍,人类永远无法与自然完全分离或区分开来……。人总是出现在他的风景中,但只是以可能已经丢失的吊坠的方式出现……。赵无极将中国人对自然人的直觉带入了欧洲传统,欧洲传统学会了孤立自然,以便进行更直接和戏剧性的对抗。” 如果说《月光游船》的主题是典型的欧洲风景,那么它却展现了赵无极的东方修养:渺小的人物成为宏大而永恒的风景的一部分,被笼罩整个场景的朦胧色彩所掩盖。此后多年,
赵无极遵循欧洲17、18世纪的传统,于1950年开始了自己的“大巡演”,途经法国、瑞士、意大利和荷兰。欧洲的艺术、建筑和各个港口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励他记录这次旅行的视觉日记,并鼓励他更深入地探索线条和透视的使用。
《月光之船》描绘了赵无极1951年在瑞士的一次展览中偶遇保罗·克利的作品后所进入的创作世界。克利所提供的灵感彻底改变了赵无极对空间的处理、对符号学的理解以及对空间的运用。的颜色。他最终对这种东西方交汇中形成的新艺术语汇着迷。这让他摆脱了 20 世纪 40 年代初期的风格,并为所谓的“保罗·克利时期”(1951-1954)铺平了道路。他曲折、支离破碎的线条和象形图案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自己不同寻常的语汇,通过这些语汇,他试图摆脱传统艺术的束缚,发现自己对现代抽象美学的诠释。在他画布的二维表面上,色彩与线条、平面、形式和空间的碰撞,产生深度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赵无极的意图是构建一个开放的线条网络,一个延伸到时空结构中的网络,从而创造出他自己想象的宇宙。大芬村油画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