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芬村油画成为深圳的文化名片
发布日期:2012-05-21 浏览次数:9453 关键词:
大芬村油画成为深圳的文化名片:油画让人们记住了大芬。行走在布吉街道的街头,任何一个人——不管是刚学会帮妈妈买酱油的孩童,仍是趿着拖鞋推着婴儿车的老阿婶,他们都会正确地告诉你大芬油画村的位置。
大芬村副村长邬志坚说:“街上走的,楼上楼下住的,不是画工就是画家,怎么会不受感染呢?”
在大芬,洗脚上田的居民与富有艺术气质的画工、画师们朝夕相处,逐渐接受了油画这个“洋东西”,学会了赏识、评价这些“阳春白雪”。
大芬人告诉我们,他们自己过去从来没有想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深圳二线关外的小村落,如今因一幅幅漂洋过海的油画而著名。这个普通村落,因油画工业这棵“钱树子”的落地生根而风生水起,沾上了文化工业的光。
大芬村村长洪碧伦先容说,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大芬村在布吉仍是一个贫穷偏僻的小村庄。在黄江的带动下,村内陆续开了八、九间画廊,油画工业从此在大芬拉开序幕。跟着油画工业的形成,村集体经济也随着壮大,去年人均年终分红达到9000多元。
住在大芬村老围东一巷3号,现年71岁的邬纪友老伯在接受我们采访时,对我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在香港,当厨师,一个儿子留在大芬,在香港的儿子过得不如在家的儿子好。”
邬老伯现在住的屋子有5层,他自家住两层,四、五层租给画家,第一层的两个铺面租给画商。“每个月的房租有四五千,一年下来也有五六万,我就帮儿子管管家,送送孙子上学,糊口很安逸。”
在大芬,其他的居民也和邬老伯一样,正在享受着油画工业带来的好处。
据了解,在以大芬村为中央从事油画创作的数千名画工中,很多是来自本地及福建、江西、湖北等周边省份的村民、下岗工人和待业青年,其中还有部门是残疾人,大芬油画市场的形成,为他们学习绘画和介入油画出产提供了大量的机会,通过油画创作,一批批画工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油画这张“文化牌”,不仅让大芬美名远扬,而且吸引了一大批身怀特技的美术专业人才。
在大芬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画师、画工之中,有30%的画师毕业于正规的美术院校。不少海内外着名画家慕名来到大芬设点作画,加盟油画工业。
来自北京宣武区文化局的画家李义,是大芬众多创作型艺术家之一,他花2100元租了间有阁楼的画铺,边伏案作画边展销自己的作品,其太太也辞了工作,陪他作画卖画。百艺先生是在大芬油画村辛勤耕耘了12年的画家。他在大芬创办了新派油画——“轻描淡写”,目前不仅自己作画销售,还经营画厂、画店。
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进步了大芬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艺术与市场的完美结合使文化工业在大芬绽放出独特的迷人魅力。
为了让会萃在大芬的画工、画家和画商对深圳有一个认同感和归属感,龙岗区政府想方想法为他们提供便利。2000年9月,原布吉镇成立了深圳市第一家镇级文联,为大芬村的外来画家、画工、画商们提供了流动场所,架起了相互交流的桥梁。布吉文联的字画摄影协会的会员中,有85%来自大芬油画村。
大芬已成为各类艺术人才展示自身才华的窗口和舞台,他们发现,自己的劳动果其实这里直接接受市场的检修,可以转换为商品,实现自身的价值。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