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水龙村油画基地
发布日期:2012-05-16 浏览次数:5168 关键词:
东莞水龙村油画基地:无人能够正确地掌握油画村的真相——它是类似于北京宋庄那样原创作者聚居的画家村落,抑或像深圳大芬村那样,是全球装饰性油画的出产“工厂”?这里有多少位画家,他们的生存与创作情况又是如何?
水龙村在公家的视野里愈加神秘,它既申明渐隆,又悬念重重。
画家村
舆图盲点与26个房主
水龙村在东莞舆图上无法找到,由于这个村有“村落”的意思,是先民形成的天然村,在行政规划上,和四周的几条村落合并起来成为石鼓公社,即现在的石鼓社区——舆图上,只标注了一个叫石鼓的地方。
事实上,本地人将这种天然村落称为“围”,再由围组成治理区,围和围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当被问及油画村的切当位置时,不仅是路人,连一名在当地栖身了十几年的阿姨也知之未几,她只知道在一条巷子里,在塘厦第二小学四周,有着一些画家的传说。
这使得近几年由于媒体报道而逐渐为人所知的油画村,多了几分神秘色彩。
走近了一看,那些画家们就栖身在普通的民房中,对面就是工厂区,远没有想象中的画廊林立、建筑物上喷着涂鸦的艺术氛围。
这些画家们,同时还有另外一重身份:出租屋的房主。26个画家,就是26个房主。
画家们建起的屋子低则有四层,高则有七层,画家们往往自己住在顶楼,在安静的地方作画,而其余楼层则出租来获得不菲的房钱。
这使他们像水龙村的大部门村民一样,有了安身立命的经济来源。
十几年来,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隐居”糊口,凭着十几年的功力和人脉,他们只需要接到油画的订单,然后在家中完成作品即可,这样的流程持续了十余年,所以也无需开设显眼的门面、画廊。
他们的创作量很大,由于并不需要太多的立异。严格来讲,水龙村画家们的创作是一种流水线的功课方式,天天都在“克隆”世界经典油画或者风景画,好比凡·高的《向日葵》或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保证每幅都不会走样。传神的摹仿和低廉的价格,使水龙村的油画静静成了欧美油画市场上的抢手货。
他们的订单的主要来源和“中转站”,是深圳大芬村。
塘厦水龙村与深圳大芬村之间有太多“不得不说的故事”,而这二者之间的紧密亲密联系关系,还得从一个叫黄江的人说起。
渊源
大芬村与水龙村之间
黄江是香港人,1986年,他将油画代工带到深圳罗湖,1989年开始,他租借了大芬村村长家的屋子做工作室。尔后,黄江的画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画家,终极使大芬村发展成了现在的世界油画之乡,而黄江则成了“大芬村教父”。
跟着黄江画室的发展越来越好,其他香港油画商人也开始在深圳建工作室,并招收了最早一批从事油画工业的学徒——这批学徒后来成为目前大芬村的中坚气力,其中有一部门人后来迁移到了水龙村假寓。
从某种意义上讲,大芬村是水龙村油画工业的源头。
黄柏容是水龙村画家村的主要促成人。他对那段旧事记忆犹新。黄柏容是石鼓人,一直喜欢美术。1989年前后,他来到深圳南头,在一家由香港人开办的画室找到了一份学徒的工作。
他回忆说:“当时香港老板出钱,培训我们画油画,而且是先给钱再出货,当时也很担心天天画那么多画能否销出去,结果十几年来还一直没碰到销售题目。”
1992年,那位开画室的香港老板移民了,工作室溘然面对解散危机。黄柏容就建议和他一起在那里当学徒的朋友们,来到石鼓公社的水龙村,也就是他的家乡置地安居。
石鼓距当时已经逐渐成为油画基地的大芬只有约30公里,而广九铁路在石鼓有站点,交通极为利便。此外,吸引这些画家们的,还有水龙村低廉的糊口本钱。当时,画画的收入固然不错,但是要在深圳买房买地远远不够,而在水龙村,却可以买一块地,并建成出租屋出租。
于是,26个学成回来的油画学徒们结伴来到水龙村。除了一名叫做黄通的画家之外,其余的都是黄柏容情同手足的“同门”师兄弟。
画家罗平的糊口是水龙村画家们的缩影,1993年,罗平买地盖房,一部门自己栖身和作为工作室,另一部门出租,糊口过得相称不乱。妻子帮着作画,儿子也学习画画,这样的夫妻档甚至家庭档,是水龙村画家们的尺度工作模式。
时光荏苒,十余年过去了,26人却从没有离开过。期间固然有人短暂离开去做生意,好比开影楼,但很快又重拾画笔。他们在水龙村扎下了根,并构成了水龙画家村的“骨架”。
同时,基于之前他们在大芬村积累下的人脉与资源,两个村子之间,开始建起一种隐秘的油画工业链。
而那个名叫黄通的人,也开始在这里施展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工业链
一个名为黄通的男人
黄通的身份比较特别,也比较复杂。
首先,他是“大芬村教父”黄江先生的第一代弟子,当同辈师兄弟先后离开大芬后,他就在黄江油画公司主持大局。在他的运营下,黄江的油画公司已经是国际着名的油画公司,而黄江的油画广场更是“支撑”了半个大芬油画村。
其次,黄通也是水龙村一个普通画家,他随其他画家在此购地建房,是26个画家中的骨干创作者。
黄通最特别的身份,则是他在七八年前被选举为水龙村的村长。
水龙村本地人口未几,从外埠来此工作糊口的人口占据多数,黄通之所以被选为村长,有促进本土着土偶口和外来人口辑穆相处的意味。
而水龙村的画家们最感爱好的是,黄通作为大芬村黄江油画公司董事会的负责人,会不按期回去主持公司的业务——这个身份,将为水龙村的画家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油画订单。
黄通成了串联大芬村和水龙村油画工业的一条枢纽性纽带。
由于这条工业链的存在,水龙村的画家们过上了一种不乱的糊口:他们几乎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之下,也能接到不乱订单,因为订单具有周期性,他们便都呆在水龙村的家中作画,待到完成之后,再去一趟大芬村“交货”。
水龙村的油画产量颇为惊人,26个画家每人每个月起码画三百张油画,十几年来均是如斯。
在画家李宗和的家中,就有一批等待交货的香港风情油画,而这批作品,将通过大芬村的“中转”,终极将走上香港尖沙咀的街头,当作油画纪念品出售给各地的游客。
水龙村成了大芬村背后的油画“出产车间”和“仓库”。只不外,它的名号被躲藏在大芬村的风头背后。
固然大芬村的名头更响,但水龙村的26个画家并不后悔当初离开大芬村。每次开车进入深圳市区,他们都觉得非常压抑。大芬村的房钱越来越贵,而画价却没怎么上涨。
他们觉得,今天的大芬村似乎只有画家,而没有大芬人。大芬村本来是只有4平方公里的小围村,本地居民只有数百人,居民搬进公寓后,腾出的屋子租给画家们,加上深圳的高楼价,画家们的糊口质量并不高。
通过两个环境的对比,26位画家越发体会到在水龙村“隐姓埋名”的幸福。在这里,他们拥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出租房,而且可以继承从事自己喜欢的这个工作——这一切,都让他们异口同声地感谢黄柏容。
塘厦镇政府正在拟定一系列针对水龙村油画村的搀扶方案。其中包括,由镇政府和石鼓社区居委会共同出资,石鼓社区提供2000平方米的厂房,建成油画工业基地,并对入驻的油画家免租三年。在政府的计划中,油画村还将与广东省美协对接,直接跃升到主流文化的视野中。
第一批外来画家已经进驻。他们闻讯后,纷纷进驻到水龙村。他们看到了一个固然遥远但不甚锦绣的愿景:水龙村将发展成为广东省的另一个油画基地,或许,大芬村的今天,就是水龙村的明天。
破茧之路还需立异
●记者观察
破茧之路还需立异
画家们对水龙村的前景看好,但想要破茧化蝶,却注定艰难幽深。
若不是知道有画家聚居于此,水龙村和东莞成百上千个产业区并没有分别,道路狭窄,出租屋与商铺林立,看不出有任何的艺术气味。全村中,挂出画室的招牌也只有一个。
艺术气味的缺失,使很多想要入驻水龙村的画家望而止步。究竟,画家们是相称期望栖身的地方能有艺术气味,能有适合写生采风的环境,而这些则是水龙村的软肋。
十几年来也有不少人师从26个画家画画,而目前还没有水龙村的第二代画家能继续这项事业。能把画家引来是第一步,然后要能让画家留下来才是枢纽,至于水龙村的未来则是但愿与忧患并存。
比起环境的先天劣势而言,水龙村还有一个题目在于“原创”意识能否生根发芽。
甚至于这些画家本身,也开始质疑自身从事了十几年的行当。罗平的心声颇具代表性,他1987年开始做这一行,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徐徐地,他开始厌倦这种重复性工作,近年来,他已经将更多精力放在原创上,最近将作品《天路》送到上海参赛。
政府预备担当推手,拨高水龙油画村的“境界”,水龙村的油画创作者们,也预备为自身的创作增添更多的“原创”元素,利好动静越来越多,但在一些业内专家看来,水龙村若想追赶大芬村,还需要突破良多瓶颈。
26个画家十几年前进入水龙村假寓,依赖的是低廉的地价和枢纽性的人脉,而这种模式几乎无法复制,若想扩大水龙油画村的规模,首先需要吸引更多的油画人才。新来的画家再也不能买地建房,假如是租房创作,那么这些人才何必来到水龙村?为何不去平台更好的深圳、广州,乃至于北京、上海?
目前水龙村油画的操纵模式,已经过26个油画家的“单兵功课”,演变成了家庭作坊式的创作,往往是一个画家夫妻搭档,或带领儿女、带学徒一起,家庭上阵进行创作。外人很难融入这个圈子。因此缺乏有效的组织治理,不能形成不乱的创作气力……相对于在2000年大芬村已经会萃的1000多名画家而言,这样的创作群体几乎微不足道。
塘厦镇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些情况,据塘厦镇委委员叶浩昌先容,目前塘厦镇委、镇政府正进一步采取措施,计划协助水龙村画家每年举办两次以上的油画专业培训,每年组织举办一次油画巡回展览流动,并引导成立油画美术传播有限公司。但仅仅依托于镇政府有限的财力和思路,对真正转变水龙村的命运是远远不够的。
这些因素,终极导致水龙村捉襟见肘,始终无法独立地建立一个开放、成熟的工业链,目前只能依附于大芬村,担当隐姓埋名的后勤角色。
对于水龙村来讲,目前需要做的是坚守与立异。
分享文章===